天才一秒记住【爱看小说网】地址:https://www.akkxs.com
儒家在对“君子”
进行阐述的时候,采取了一种极为高明的理论技巧。
那就是,不直接定义“君子”
,只是反复描绘它的对立面。
“君子”
的对立面,就是“小人”
。
用一系列的否定,来完成一种肯定。
这种理论技巧,也可称之为“边缘裁切法”
,或曰“划界确认法”
。
这种方法,在逻辑学上,是通过确认外延,来包围内涵。
因此,“小人”
的出现,对“君子”
特别重要。
其实不仅在理论概念上是这样,即使在生活实际中也是这样。
如果没有小人,君子就缺少了对比,显现不出来了。
“小人”
,在古代未必是贬义,而是指向着一些低微的社会地位和生态群落。
诚如俞樾在《群经平议》中所说:“古书言君子、小人,大都以位言,汉世说如此。
后儒专以人品言君子、小人,非古义也。”
但是,生态积淀人品。
终于,这组对比变成了人品对比。
我认为,“后儒”
的这种转变,亦合“古儒”
之意。
君子和小人的划分,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。
在汉语中,“人格”
之“格”
,是由一系列拒绝、摆脱、否决来实现的。
在君子边上紧紧贴着一个小人,就是提醒君子必须时时行使推拒权、切割权,这使君子有了自立的框范。
君子和小人的划分,并不一定出现在不同人群之间。
同一群人,甚至同一个人,也会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较量。
我说过,连我们自己身上,也潜伏着不少君子和小人的暗斗。
这也就构成了我们自己的近距离选择。
唐代吴兢在《贞观政要·教戒太子诸王》中说:
君子、小人本无常。
行善事则为君子,行恶事则为小人。
《贞观政要·教戒太子诸王》
这就说得很清楚了,其间的区分不在于两个稳定的族群,而在于我们内心的一念之差,我们行为的一步进退。
我觉得这种思想,与萨特(Jean-PaulSartre,1905—1980)存在主义哲学中有关“由选择决定人的本质”
的论述颇为相近,却又早了萨特那么多年。
儒家让君子和小人相邻咫尺,其实也为人们提供了自我修炼长途中的一个个岔道,让大家在岔道口一次次选择。
然后,才说得上谁是君子。
君子,是选择的结果。
小人,是儒家故意设定的错误答案。
设定错误答案的目的,不是为了让你选错,而是为了让你选对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